填充劑一般都是粉末狀的物質,而且對聚合物都呈惰性。配制塑料時加入填充劑的目的是改善塑料的成型加工性能,提高制品的某些性能,賦予塑料新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1、 碳酸鈣
重質型 由白堊、貝殼、石灰石等天然物質經機械粉碎而制得的,粒徑在2~10µm。近年利用濕法、球磨、氣流粉碎等,已使重質碳酸鈣(滑石粉等也同樣)粒子加工得更細(<10µm),與輕質者相近,使用后對塑料得加工性能及物理力學性能均不致有較大得下降。
輕質型 由無機合成后沉降而得,粒徑在0.1µm以下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等。提高制品耐熱性、硬度、降低收縮率、降低成本。遇酸易分解,故不宜用于耐酸制品中,細粒者,在制品中分散較好,但比容積較大,應進行適當得表面處理,使之在制品中分散良好。
2、 粘土、硅酸鹽類粘土、高嶺土(陶土、瓷土)、硅灰石基
來源由天然物質精制,煅燒,粉碎得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等,改善加工性能,降低收縮率,提高制品耐藥性、耐燃、耐水性及降低成本,煅燒陶土可提高制品介電性能。
3、 滑石粉
來源 由硅酸鎂研磨成,成片狀
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等,提高制品剛性,尺寸穩定性、高溫儒變性、耐化學腐蝕及降低摩擦因數。
4、 石棉
來源 由含鎂、鐵、鈣、鈉等的硅酸鹽制成,呈纖維狀
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等,提高制品剛性,尺寸穩定性、高溫儒變性,但因其毒性,近年使用量下降。
5、 云母
來源 由含鋁硅酸的鉀、鎂、鐵等鹽類制成,呈片狀
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等,提高制品耐熱性、尺寸穩定性、介電性能,多用于電絕緣制品中。
6、 炭黑
來源 由天然氣、石油不完全燃燒或熱裂解得。有接觸法、爐法、熱裂法等多類
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等。常兼具著色劑、光屏蔽劑作用,以提高制品導熱、導電性能。
7、 二氧化硅(白炭黑)
來源 沉淀法粒徑20~40nm,含水10%~14%,氣相法粒徑10~25nm,含水量<2%。
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等。提高制品介電、抗沖擊性能,可作樹脂流動性調節劑。
8、 硫酸鈣(石膏)、亞硫酸鈣
來源 由天然產物或化學法制得
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丙烯酸類樹脂等,降低成本,提高制品尺寸穩定性、耐磨性、用于“鈣塑”材料等。
9、金屬粉或纖維
來源 常用有鋁、古銅(銅鋅合金)鋅、銅、鋁等粉末。由熔融金屬噴霧或由金屬碎片機械粉碎得,近年來也用到銅、鋼、不銹鋼纖維等。
作用 用于各種熱塑性工程塑料、環氧樹脂等,提高塑料導電、傳熱、耐熱等性能。鉛粉可使塑料具有遮蔽 X或γ射線得作用。采用金屬纖維時,除上述作用外,對制品物理力學性能當有所改善。在使用金屬粉或纖維時,應進行適當處理,以除去表面氧化層,使之具有良好得導電、導熱等性能。
10、二硫化鉬、石磨
來源 由天然物精制或合成
作用 用于尼龍澆鑄制品等以改進表面硬度,降低摩擦因數,熱膨脹系數,提高耐磨性。二硫化鉬用量可較石磨小。
11、聚四氟乙烯粉或纖維
來源 合成作用 用于聚氯乙稀、聚烯烴及各種熱塑性工程塑料,提高制品耐磨性,潤滑性和極限PV值。
12、中空微球
來源 由無機或有機材料經熔融噴射,揮發性成分氣化、發泡、熔融分解等形成。再是由粉煤灰中的帶色中空玻璃微球分離清洗得到。
用途 相對密度低、耐熱、耐蝕、隔熱、介電、隔音用在有這些需要的產品中,作為工程材料。粉煤灰還可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