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制造業從低成本亞洲國家回歸已促進美國制造商的發展,但一份最新研究表明,事實上這可能是夸大宣傳,因為當地進口的產品增長速度仍超過美國產量。
管理咨詢公司A.T.Kearney發布一份報告,指出2009-2013年期間,美國制造業生產以6%的年增長率上漲。但是同一時間,美國從亞洲進口的制成品增長更快,每年達8%。
美國塑料制造業回歸 或許是言過其實
“盡管所謂的制造業回歸趨勢已經改善了美國制造業的情緒,但現實是在過去五年,美國從14個低成本亞洲國家進口的制成品價值年均增長8%。”A.T.Kearney的PramodGupta說道。
這份報告承認,關于這個話題,在硬數據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并且未將墨西哥考慮為一個制造業回歸的目的地。但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很多證據顯示,制造業回歸美國所帶來的影響遠遠小于所宣傳的那樣…”
報告稱,制造業確實在回歸,制造商或者是想要緩和中國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或者他們希望獲得供應鏈更敏捷的響應,或是想要利用消費者對“美國制造”這個標簽的興趣。
A.T.Kearney分析師指出,對于一些行業,比如服裝業回歸美國,他們也感到吃驚。
但報告稱,總體而言并未找到任何證據來支撐“大規模回歸”這種觀點。在過去10年中的9年,美國從亞洲國家進口制成品的速度超過國內生產速度。
從2011-2013年,有一些證據顯示,美國制造業產量增長開始超過進口速度。但報告同時指出,從2014年的指數來看,進口速度出現再次趕超。
“這可能是一種暗示,制造業回歸浪潮所帶來的影響正在減弱。”報告說道。
塑料行業細節
在這種情況下,塑料行業又是如何發展的?
在A.T.Kearney“制造業回歸美國”數據庫中的700多個具體案例中,塑料和橡膠產品制造占據了7%,居于第六位。
數據庫中的兩大行業是電子電氣設備、零件以及運輸設備,各占總量的15%。
塑料產品制造方面,進口量和國內產量的比率也相對較低。在2012年,美國從14個亞洲國家進口的塑料產品只相當于國內產量的8.8%。
相比之下,2012年美國從亞洲國家進口的電子產品相當于國內產量的58%。
在家電行業,亞洲進口產品占國內產值的28%。
當然,塑料零部件也包含在那些大件產品內,像電腦、洗衣機等。
電子工業領域的回歸程度可能會更大——報告稱,在2009-2012年強勁增長后,2013年美國從亞洲進口的電子元器件增長幅度明顯放緩。
“美國電子元器件進口值增長放緩,2013年增幅僅為1.9%。,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轉折點嗎?”該報告提出這樣的疑問,“對于這個問題,暫且留給預言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