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3日,省政府頒布《吉林省禁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規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違者將遭巨額罰款。
“禁塑令”實施在即 可降解塑料袋難得一見
按照新的規定,我省行政區域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其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包括:購物袋、連卷袋和平口袋,不包括商品出廠的原始包裝袋和用于盛裝散裝生鮮食品、熟食等預包裝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包括餐盒、碗、杯、蓋、盤、碟、刀、叉、勺、吸管。
這兩大類產品,目前原料主要來源于石油基化工原料,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都很大,長期使用不利于人體健康。而施行“禁塑令”后,替代產品來源于生物基的原料可再生、生產環節不產生有害物質,使用安全,廢棄后可自然降解,不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你對“禁塑令”了解多少 “‘禁塑令’?不知道,超市購物袋不是早就不免費了嗎?還禁止什么?”
“‘一次性’塑料袋我知道,質量不好的塑料袋有味,我也不用,‘可降解塑料袋’?不知道。”記者在長春市內幾家超市收費處向排隊等候交費的消費者進行咨詢,是否了解吉林省出臺的“禁塑令”時,大多數的消費者表示不知道,還有部分消費者認為“禁塑令”和幾年前出臺的“限塑令”是一回事。
“你們的塑料袋是‘可降解”的嗎?”“我們就提供環保塑料袋,收費的,你要嗎?中的2角錢,大的3角。”交款時,記者向超市收款員詢問,她們也表示不太清楚什么是“可降解塑料袋”。
距離“禁塑令”實施還有十幾天的時間,但大多數超市里的“可降解塑料袋”還是很難見到,都還是在使用原來的塑料袋。
在長春市繁華的紅旗街商圈周圍,記者也隨機詢問了幾位行人,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看到了很多有關這方面的宣傳,但不是很了解,還有的人對幾年前實行的“限塑令”和即將實施的“禁塑令”,二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感到困惑。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份被稱為“限塑令”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從“限塑”到“禁塑”,從“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到“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看似輕松的一步,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農貿市場里的塑料袋 “限塑令”推行七年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色污染”的蔓延,但并沒有從源頭扼殺這種惡性循環。
記者來了長春西廣場的室內農貿市場和丹東路露天市場,這里各個攤位旁邊都掛有塑料袋,沒有統一規格,水果攤裝菠蘿的是黃色的,賣肉的有紅色的,賣鞋和服裝有黑色的上、白色的,“三無”塑料購物袋仍舊被商家使用著,依然免費。
“這塑料袋可降解嗎?環保嗎?”“很干凈的,我們裝大豆腐也用這個,可不可降解就不知道了。”記者在賣豆腐柜臺上買了一杯豆漿,攤主熟練地摘了一個白色的塑料袋裝好。塑料袋有些薄,記者拎了一下,“不會不結實吧?”“沒事,我再給你一個。”說著又遞過來一個,對消費者多要幾個塑料袋的行為,多數攤主都很大方。
“‘可降解’沒聽說過,我們的塑料袋都是在光復路批發的,我們沒有考慮那么多,使用的方便就行。超市里的塑料袋都是收費的,我們要是收費了,人家肯定就不會買我們的東西了。”
走訪了長春市幾處農貿市場后,記者發現,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的,市場上的塑料袋幾乎是商販的必備品,好一點的看上去材質厚點,上面有環保、廠址、塑料制品標識;不好的就是各色沒有任何文字的“三無”品,薄點,有的拿到鼻前一聞,還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至于是不是可降解的基本上沒有商家會在意。
超市限塑有“高招” 在長春市一家大型超市和一家水果超市里,記者對于消費者使用塑料袋的情況也做了一些簡單的調查。
這兩家超市在塑料袋價格上基本一樣,都是小的0.20元,大的0.30元,在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上,各家也都一些“高招”。
在水果超市里,一般情況下售貨員都會詢問,消費者是否使用塑料袋,消費者要是自己有袋,他們就會用消費者自帶的兜或袋裝水果或是蔬菜上稱稱重,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兩種不同價格的水果分兩次稱裝到一個袋中。
在大型超市里沒有出現兩種不同水果可以裝在一起分兩次稱重的事,這也許因為他們在各個攤位上都給消費者提供平頭的卷狀塑料袋,取來也方便有關,但是他們也別有“高招”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記者在超市內的平頭袋上發現有些袋下都多了一個小孔,站在旁邊的銷售員解釋說:“平頭袋也是塑料袋,用了也是一種‘白色污染’不環保,也應該少使用。”
從這些“小伎倆”里可以看出,超市、水果店等都在遵守“限塑令”的同時,也在想一些小方法,以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難得一見的“可降解” 記者一走進光復路入口,就看到并列有幾個攤床上擺放著一沓沓的塑料袋,顏色還是以白色為主,大小不等,黑色的大袋多,白色的小袋多,中袋顏色就豐富了許多。
“這種小袋怎么賣的?”“2元,50個。”“這個薄了點,有厚點的嗎?”“這個厚,2.50元50個。”“可降解嗎?”“你拿這個帶有環保字的質量好。”
記者向攤主咨詢時發現,塑料袋質量較好,印有生產廠家或是環保字樣,帶有塑料標識和提示語這樣的一般價格比較貴,12元100個、8元50個不等,相反“三無”塑料袋的價格不論顏色只分大小,一沓50個2元到5元不等。
“這個是環保的嗎?結實嗎?我賣肉,裝肉用。”攤床前來了一位購買塑料的中年男人,“裝肉你用這種12元100個的,這個結實。”趁著攤主到后面取袋,記者問道:“這個塑料袋能降解嗎?”中年男人說:“結實就行,人家拎到半路,袋壞了怎么辦,我每天都用很多的。”
走了一圈光復路后,記者了解到,光復路上批發塑料袋的攤床有十幾家之多,塑料袋大中小號都有,質量好的和質量不好的區別就在薄厚,印有生產廠家、環保、食品、塑料標識等字樣一看就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比較厚,相對價錢也高點,以中型袋為例,一個袋在0.12元左右。沒有任何字樣的“三無”塑料袋價格比較便宜,中型袋0.08元左右或是更低一些。
對于“可降解”百姓有話說 “可降解的塑料袋很貴吧?貴我就不想用了。”
在光復路一個批發小食品的攤床前記者問,會不會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時,女攤主首先想到是成本問題。她拿起一個四連小杯的小食品向記者說,“這個我批發價是1.50元,我才賺0.30元錢,還得送人家一個塑料袋,也得0.05元吧,這個我才賺0.25元,我不考慮價格能行嗎?人家超市塑料袋可以收費,我們可不能收,如果塑料袋再貴些,我賺得就更少了。”
攀談中,女攤主表示除了關心價錢,還有一點就是存放問題。“那個可降解塑料袋可以使用多長時間,我這里是做批發的,一次進袋多可以便宜的,每次我都是多進一些,反正也不會壞,放幾年也可以用。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我進得多就放不住了吧?”
在這一點上,很多消費者也有擔心,“可降解,好呀,保護環境,我現在買東西也要塑料袋,回家我就當垃圾袋用,可降解塑料袋用一次,還可以當垃圾袋用嗎?”
“可降解的塑料袋當然好了,哪有賣的?”“多長時間可以降解?有味嗎?”“用什么做的?”說起可降解的塑料袋,記者在一個“朋友群”里做了一下調查,發現朋友們對“可降解”也很歡迎,但是說起“可降解”和“不降解”怎么分,朋友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有字標在袋上吧。”“聞味吧,應該沒有味。”
對于“禁塑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限塑令’已經實施好幾年了,市場不是還有免費塑料袋么。不還是塑料袋到處亂飛。”限塑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使人們心中對禁塑也不免存有疑慮,同時,很多人認為,在超市購物花錢買袋可以接受,但是到了農貿市場還要花錢買塑料袋就讓他們不能接受了。
“禁塑”利大于弊
“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原料主要來源于石油基化工原料,而石油基化工原料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長期使用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而“可降解塑料袋”是一種以聚乳酸為主的生物可降解的新型材料,用玉米等生物質材料生產淀粉糖,然后用淀粉糖生產出聚乳酸,再以聚乳酸為主要原料,生產出可降解塑料袋。
某生產廠家一位營銷人員介紹說:“可降解塑料袋開始時和傳統塑料袋一樣,但三個月后,強度就會下降;五個月后,就會出現雪花狀降解;如果埋在地下,六個月后,就會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無害物質。”
“花錢買個塑料袋裝了東西回家,三個月后,塑料袋就不能用了,這個保質期比果汁還短,想再用它裝個垃圾都不行了。”
相對于消費者,商家也有自己的擔憂,“這種有保質期的‘塑料袋’,我批發進貨,要是長時間賣不出去,賣不完,那不就成了一堆廢品了?”
有人表示對“可降解塑料袋”的前景并不看好,消費者使用塑料袋已經是一種習慣,難以改變,使用的范圍也廣,“可降解的塑料袋”使用周期短,價格相對也會高一些,能得到老百姓的喜歡嗎?
省發改委產業協調處處長劉大蔚介紹說:“對于實行‘禁塑令’老百姓最關心的可能就是價格問題,相對于目前很多超市購物袋的價格,可降解塑料袋是貴了些,大概在五角左右。長春市內很多大型的超市的購物袋也有這個價位的,我想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這是一個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我們應該有長遠的眼光,有這樣的環保意識。”
眼下,長春市的很多超市都在為“禁塑令”進行著預熱,很多超市的入口就有免費贈送的環保購物袋,有的還設立了環保留言板,在大街小巷的公益廣告欄里、出租車的LED屏幕上都在提醒著廣大市民,“禁塑令”來了!
面對即將到來的“禁塑令”,大多數人還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劉大蔚說:“大家對‘禁塑令’有些疑問,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塑料袋是一種日用快消品,不是耐用品,尤其是商家,要清楚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特性,要做好備貨期限和保留期限。”